转变视角:如何把理发变成销售的利润来源
义剪公益:想要被倾听
“你知道人死后会去哪儿吗?”
问问题的老人,今年80岁,他额头上的瘤,比上个月凸起得更为明显。在大连的这家养老院里,像他一样年迈的还有79位。
四年的义剪生涯里,刘阳除了要应对“我想露个耳朵”“我想头发不要到脖子”、“我想扎起来”的常规需求,不时还得面临老人们类似的灵魂发问,但他哪知道人死后会去哪,他只能说:
“我不清楚啊,我只知道云是白的,天是蓝的,你看看这些,知道咱们还活着,这不就够了吗?”
从21年至今,他的公益理发已经持续接近四年。理发虽然开心,但他不想让“自己的生活局限在一个小小的空间”。如何才能既保全真诚,同时又不受缚?刘阳一琢磨,从21年开始,他开启他的“环大连义剪”。
乐此不疲,他依然坚持着义剪公益之路,希望能帮助更多的老人,因为“不是我们剪的多好,是老人需要我们这样的义剪,而我们每个人最终都会老。”
为何是理发?
15岁时,刘阳在校外学习过半年理发,那会儿的理发店还不曾被拿腔拿调地称作“沙龙”,也没有诱导办卡的诸多套路,他在半年里感受到,是“真诚”,是不掺杂利益关系的社交体验。
最重要的——
为什么是理发?
“因为我喜欢理发”。理发工具大多昂贵,他不愿细算其中的费用,因为兴趣无价。他不想本末倒置地计算投入产出比,所以刘阳一直坚持他的免费公益原则。
云歌
刘阳在Soul上发布义剪相关日常与感悟。有很多机构在电话中开口便问起收费及相应回扣,刘阳选择道不同不相为谋,“不强求”。但“免费”听着诱人,某种程度上,却也成为刘阳的困境。他们连美名也不贪图,一直以来对发型没什么讲究的老人,会在上一次理发中提很多要求。
理发用的剪刀大多昂贵,开车去大连各地也需要刘阳自负油耗,但他不愿细算其中的费用,因为兴趣无价。他不想本末倒置地计算投入产出比,所以刘阳一直坚持他的免费公益原则。
公益需要“在做”
在网上关注老人公益活动,看到活动信息后,主动联系机构方,确认合作意愿,询问是否需要帮助,“如果需要的话我就过去”。他在各社交平台发布义剪相关内容,期待更多人加入他的公益理发事业。
“云歌”的成立,来自两位精神极其洁净之人的相互吸引。成立两年以来,“云歌”越来越趋向于规范化地运作,两位甚至还有自己的复盘会议,关于如何优化理发流程,更高效地为老人服务。
感兴趣的人通过Soul平台联系刘阳询问他的公益活动,无论是数量还是态度,都会让他感觉更真诚。他深信,“真诚”是刘阳一向在意的品质,所以他知道如何鉴别。